这件事情,到如今,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“那尔那茜助教风波”的范畴。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镜,映射出体制内部那些长期被大家默契保持、口头回避、内心压抑的诸多问题。教育公平的缺失、高校管理的混乱、舆论控制的严密、资源分配的倾斜以及特权操作的存在……每一项都足以让整个社会为之震荡和深思。而那尔那茜,不过是撞中了这个敏感的节点。
最新引爆舆论的,是上海戏剧学院人事处那句极具分量的声明:“从未聘用那尔那茜为助教,她只是该校的一名委托培养生。”表面看似一句简单的澄清,实际上却如同重锤击碎了之前那层包装得异常华丽的“助教”光环。从此,谁在撒谎,无需旁人指认,时间的长河自会昭示真相。
还记得去年那波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吗?《封神》剧组大肆张扬地介绍她,官方资料页赫然写着“上海戏剧学院助教”这一头衔。这身份犹如一道镀金的光环,为她的角色和公众形象赋予了学术权威的背书。
“助教”这两个字,在文艺圈绝非泛泛之辈,它代表着专业资历、学术素养以及师承关系。这些年,多少考研学子为获得高校助教资格拼尽全力,焦头烂额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到了那尔那茜这里,这整个助教身份仿佛凭空出现,剧组信口雌黄地安排,宣传资料轻而易举地加上这一标签。如今,连上海戏剧学院官方都直接将“助教”这两个字撕了下来,公开否认。
那么,这“助教”标签到底是谁编织出来的?这绝非凭空杜撰,也不是营销团队的擅自决定,更非网络谣言,而是那尔那茜本人及其团队在对外传播中反复强调和刻意塑造的。
别忘了,在各种采访镜头前,她不断借用官方话术强调助教身份。宣传机构、剧组、各大平台,甚至她的亲友团体都在有意无意间帮助强化了这一虚假的身份认知。
如果回溯剧组早期的选角资料,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:为了突破年龄限制特意选拔女主角。这绝非普通新人能够轻易做到的。
按照正常的选拔流程,《封神》这样的大型商业制作在新人女主的年龄、经验、学历和专业背景方面都有严格把关。那么,那尔那茜凭什么能破格?这背后的“秘密武器”,正是那份“上海戏剧学院助教”的光鲜履历。剧组拿着这份简历去招商、宣传、吸引观众,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。可问题是,这个简历的根基本就是虚假的。
她自己吹嘘,团队配合,剧组顺势推波助澜,网友扒皮,最终上海戏剧学院的一纸官方否认,令整个局面彻底瓦解。
“助教”身份倒塌后,焦点迅速转向了“委培”这两个字。其实,这才是事件的深层次所在。
普通人对“委培”这个词可能还停留在传统印象中,以为它是针对边远地区、定向培养或基层输血的政策。可现实中,它早已成为不少灰色空间中的“潜规则接口”。
尤其是像那尔那茜这样,招生年龄、学业背景、公开考试等硬性门槛全部不合格,却偏偏能拿到“委培生”资格,这背后没有人点头、没人开绿灯?没人批复?没人监督?每一道环节都隐藏着不纯洁的暗箱操作。
网友们总结得极为犀利:空挂学籍、人籍分离、高考移民、学籍挂靠……这些听起来像是电影剧情的操作,在现实中却并不罕见。有人通过这套“捷径”轻松绕开万人争夺的高考独木桥,而真正夜以继日苦读、多年寒窗的孩子们,却往往被这些“委培捷径”的享受者挤在了门外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当记者在采访上海戏剧学院时,顺带提问:“那尔那茜的委培录取是否合理?”校方竟然无言以对,回避正面回应。你看,这才是真正的诡异之处——越深入探问,越没人敢触碰。
与此同时,舆论生态也变得混乱不堪。那尔那茜团队始终未曾正面回应,也未拿出任何证据澄清,反倒一味动用“名誉权维权”手段:大规模删帖、投诉举报、屏蔽质疑、锁定热搜、控话题走向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发布会上,她依旧形象端庄地出现,宣传海报一版接一版地更换,热搜中的质疑词条一个接一个被删除。有人统计,仅这一波删帖量就可能高达数千条。越是刻意掩盖,越让人心生寒意。
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形象维护,而是赤裸裸的公共舆论封锁。是谁在幕后调动资源为她保驾护航?谁有能力将热搜词条直接封锁?又是谁让微博、知乎、抖音等各大平台在短时间内全线清理信息?
更诡异的是,在这场风暴中,那尔那茜本人选择“冷处理”——不回应、不发声、不露面解释。她的团队却宛如删帖指挥中心,昼夜不停地运作,誓要将风波压下。
然而,在这一切遮羞布背后,最应被正视的仍是那些核心疑问:
上海戏剧学院的委培资格究竟是如何获得的?
录取流程是否合规?破格选拔助教的公示和审批在哪里?《封神》剧组又是基于何种条件选定她为女主?她本人、家人及背后的推手到底动用了哪些资源?
所有这些,都是那尔那茜本人及其团队至今不敢面对的问题。
而舆论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是:在她的剧集仍在各大平台正常播出、票房稳定、广告照常挂出之时,关于她的质疑、追问与调查,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安静得令人毛骨悚然。舆论的禁区已筑起,但所有人心知肚明,这不过是假装无事,继续赚钱的戏码。
真正令人愤怒的,不仅仅是那尔那茜一人,而是整条产业链上,有多少像她这样依靠“委培”和“身份美化”绕开公平选拔机制的人,正被包装成所谓的“正能量明星”、“青年榜样”、“文艺骨干”。
我们并不愚笨。
从最早的高考移民、低分走后门,到近年的“定向委培”、特长生挂靠,再到剧组宣传和营销造神,舆论中包裹着的,始终是一种老生常谈却从未被正视的现实——有人天生就不需要遵守规则。
而那些每天凌晨苦读、填报志愿比高考更紧张、连“复读”二字都要掂量家庭负担的普通孩子们,目睹这一切,心中该有怎样的复杂情绪?
公平,从来不是靠几篇宣传稿就能树立的;正义,也绝不会在删帖按钮下自动平息。
我们应当追问的,从不是那尔那茜是否值得被推上风口浪尖,而是:这个允许她被推上去的系统,究竟应承担多少责任?
别再用“年轻艺人需要空间”这种空洞说辞来敷衍了事。真正需要宽容和机会的,是每一个努力拼搏却被制度漏洞吞噬未来的普通年轻人。
这件事,远未结束。
发布于:山东省金斧子配资-金斧子配资官网-配资操盘十大技巧-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